当前位置:首页>专题专栏>专栏>乡村振兴

凉山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强镇建设稳步推进

来源:凉山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 发布日期:2024-08-23 15:29 【打印本页】 分享到:

“我们县重点围绕提高马铃薯的优质良种繁育、规模基地建设、产业链数字化、提高品牌市场引领、新型主体带动、科技创新驱动和完善马铃薯质量安全监管等七个方面建设布局,着力打造优质马铃薯保障基地,实现马铃薯全链条发展和能力提升。”8月13日下午,凉山州马铃薯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强镇建设项目培训会上,宁南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在作经验发言时,对宁南的优势特色产业项目推进情况作了简要分享。

这场关于凉山马铃薯、攀西晚熟芒果产业集群和优势特色产业强镇的培训会,为全州后续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强镇建设指明了方向。整场培训干货满满,经验丰富的县分享了经验和做法,其他县(市)现场“取经”,全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强镇建设。

据了解,自2018年国家启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强镇建设以来,今年是凉山第一次14个县(市)同步实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强镇建设。且看当前,凉山如何有力有序推进特色产业建设。

聚焦重点 助推产业布局“一体化”

6月,会东县铁柳镇漫山遍野的芒果林里是一片丰收景象。种植户穿梭在芒果林间,忙着采摘成熟的芒果,旁边的空地上,农户正有序分拣、装箱。芒果产业带领当地村民走出了一条致富增收的发展路。

会东县铁柳镇不是个例。近年来,会东县多措并举,全力推进芒果产业发展。2023年,会东县改造提升标准化芒果基地0.27万亩,辐射带动1万亩芒果产业,总产量达到4.5万吨,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92300万元,果农人均收入24500元,并带动296户脱贫户、1364人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有力推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村民增收成效明显。

如今,在凉山大地,西昌葡萄、会理石榴、雷波脐橙、盐源苹果等特色水果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但除了这些大产业,还存在很多小规模的产业。如何将分散、小规模经营转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经营?开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与强镇项目建设便是适应新形势的重要举措,会东县的晚熟芒果产业便是落实该举措的生动实践。

据了解,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是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跨县、跨地区对优势产业进行整合升级,推动产业形态上由“小特产”向“大产业”升级,空间布局上由“多点星状”向“集群聚集”转型,是产业由大向强转变的强力之举。当前,凉山正在重点推进的便是马铃薯产业集群和攀西晚熟芒果产业集群项目,宁南等县正在重点推进马铃薯产业集群项目的建设,会东等县则重点推进芒果产业集群项目的建设。其中,攀西晚熟芒果产业集群项目不仅仅局限在凉山,还包含攀枝花等地,将形成更大的产业集群,实现更大规模化的发展。

而优势特色产业强镇则是围绕一个主导产业,通过聚集资源要素,推进基地在村、加工在镇、地产地销,连片打造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的优势特色大产业,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能。

立足当前现实发展情况,凉山全力推进马铃薯产业集群项目、攀西晚熟芒果产业集群项目、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项目(会理彰冠镇石榴强镇、宁南松新镇蚕桑强镇)、12个省级优势特色产业强镇项目,全力打造凉山四级(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跨县集群)乡村特色产业,为农业强州战略赋能,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贡献积极力量。

翻开蓝图,可以预见,在2至3年时间里,凉山将力争让马铃薯产业集群产值超22亿元,芒果产业集群产值超18.23亿元,同时,打造一批产值超亿元、10亿元的农业产业强镇。


做大做强 力促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8月,盐源县卫城镇连片的苹果园里,一排排整齐划一的苹果树长得枝繁叶茂,一个个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正蓄力生长、积累糖分。采摘期超长的盐源苹果,成为当地农户的致富果。

据了解,盐源县卫城镇是盐源县苹果主产乡镇之一,曾荣获“西南苹果第一镇”的称号,全镇的苹果涵盖早、中、晚熟三类,苹果采摘期从7月可以持续到11月,形成了以嘎啦、华硕、红将军、维纳斯黄金、红富士为主、早中晚熟品种相搭配的产业格局。全镇苹果种植面积达到7.1万亩,产量累计12.78万吨,产值达4.9亿元以上。

当前,盐源县卫城镇依托苹果产业,建有容积3.6万吨的冷库,发展苹果干烤制、冷链物流等附加产业,产业优势明显,形成了“一果带动多业兴、农业带动一方富”的良好局面。

2023年,会理市彰冠镇、盐源县卫城镇分别被纳入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产业强镇建设项目。两镇的产业发展是凉山产业强镇建设的标杆,也是全州产业强镇建设中的“佼佼者”。截至目前,全州的特色产业强镇建设步稳蹄疾,会理市彰冠镇已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而盐源县卫城镇、宁南县松新镇、雷波县渡口镇、越西县大瑞镇、会东县姜州镇等也在借力强基,乘风而上,力争早获殊荣。

当前,凉山拟实施的特色产业集群和强镇建设涉及马铃薯、芒果、脐橙、苹果、梨、花椒、中药材、生猪、黑绵羊等主导产业,其中大部分产业品牌少、知名度低、影响力小。在后续的项目设计和建设中,挖掘品牌潜力,创响一批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成为重点内容。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的标准,加强标准化建设,整合现有品牌资源,扩大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再创响一批国内有影响力、省内有知名度的农业品牌,成为凉山下一步品牌打造的目标。

此外,在特色产业强镇建设的进程中,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的标准化提升是重点内容之一。在8月13日的培训会上更是明确了,各县(市)在推进特色产业强镇建设的进程中,要以现有低产、低效果园、药园、椒园的标准化改造作为重点,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重点开展田地宜机化改造、水肥一体化配套、山地轨道车配备、高光效树形培养、落后品种改良和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等,在现有基地上挖潜力、增产量、提质量、增效益。

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等作为农业全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也是凉山农业产业的薄弱环节之一。在特色产业强镇项目建设中,更需依托大型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开发品类多样、营养健康、方便快捷的系列化产品,实现产品多层次开发、多环节增值。

“特色农业产业的规模化,与现代技术支持紧密相关。在农业产业强镇中,特色产业的发展可以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设立专家大院、科技小院,集聚更多的技术和人才资源,为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和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凉山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坦言。